资讯新闻
news center微信公众号正在失去营销价值 为何更亲“企业”
来源:www.xmheigu.com │ 网站编辑:黑谷 │ 发表时间:2016-11-25 10:05
在微信风生水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通微信公众账号,为用户提供大量优质文章,在生活与工作中带来帮助。在微信公众号的官网有这样的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给人的感受是无论你多么渺小,只要在微信这个自媒体平台上你都会有自己的品牌。
这个也许是微信公众号上线的初衷,然而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个看起来是个非常美好的事情,现在看来似乎都不那么美好了,就像曾经的腾讯微博一样“与其仰望别处,不如在这里并肩”一样,腾讯微博的暂停运营,让用户连“并肩”的机会都没有了。梦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上线,经过4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号的初衷也许已经没有了,因为已经达到了“再小的个体,你也别想拥有自己的品牌。”
个人微信公众号被打压
说起再小的个体,似乎没有比人这个个体再小的了。先是认证这块,个人不能认证,个人不能认证,就无法享受微信公众号的很多插件服务,比如客服功能,卡券功能,客服功能等功能,同时不仅这些功能不能使用,在功能接口上的很多功能如带参数的二维码生成、素材管理等几十项也会受到限制。这些从插件服务到接口服务,足够把个人微信公众号在发展上面逼到了绝路,没有这些优秀的功能,个人公众号也只能望“认证的公众号”兴叹。
除了在插件和功能服务,制造和认证的企业号不平等之外,微信公众号还在排名上对个人号进行打压。大家都知道,在公众号同名的情况下,认证的微信号排名是低于非认证的公众号的,没有公司实体的个人,要想排名靠前,几乎是没有机会了。这个降低个人微信公众号排名的政策,使得很多个人公众号运营者不得不用别人的公司认证,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公众号被企业非法占有甚至之前用派派店认证的,都不得不重新换号。很多个人公众号运营者认证公众号的原因就是为了在用户的搜索结果页上有个好的排名,进而获得更多的关注,然而这个梦想或许再也实现不了,因为现在个人微信公众号认证通道早已经关闭,再也没有认证的机会。
个人公众号品牌遭山寨
今天下午忽然收到一份微信公众号软文发布的报价表,打开一看,很多同名的公众号,发稿费用很高,仔细一查,发现原来认证的公众号是个假号。比如我看到的“互联网的那点事”,发稿报价5000,却不是真正的互联网的那点事,真正的互联网那点事没有认证,假的号已经认证了,而且排名靠前,同样搜索“移动互联网”也是认证的号排前,非认证的号靠后。这种借用公司名义山寨个人公众号的品牌进行认证,接着刷一些假阅读量和粉丝,开始大把大把的赚钱,甚至一些企业账户也无法避免,比如下午刚看到的一个品牌,“创业邦”原来是山寨的。
干这种事的,在业内有一个自媒体联盟非常在行,专门山寨各种企业和个人的微信公众号,然后用公司资料认证后,争取排名靠前的机会,大把大把的赚钱,而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辛辛苦苦的做大,最后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种只要认证就能就是排名靠前的算法,和百度的假药广告排名甚至没有什么区别,我在想,如果注册个假药公众号,用企业资料进行认证后,是不是也可以行骗?
微信公众号平台政策更亲“企业”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快速发展,通过查看微信系统公告,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号整体策略开始倾斜向企业,比如看微信最近半年甚至一年内推出的功能来看,微信会员卡功能,新版客服功能,微信内置浏览器全面升级等策略,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微信的认证企业,包括微信推出的服务号,企业号,都是服务于企业。
服务于企业的好处就是能通过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虽然腾讯已经通过微信游戏和广告在2016年的第一季度赚了将近250亿,但是微信对个人取现收费的推出,可以看出,腾讯集团并不满足于现状,其希望微信能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这个使得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更加倾向能为腾讯集团带来价值的企业用户。
而对个人公众号来说,微信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赞赏和广告的机会,其他方面似乎为腾讯的财报上带来不了任何多余的数字表现。
所以说,个人公众号除了品牌方面的缺失,流量方面也没有过多的发展机会,在没有流量和品牌的双重境地,个人公众号的发展似乎前途迷茫。回头再看看“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也许是张小龙的情怀,但是不是腾讯的情怀,情怀都是美好的,现实都是残酷的。
微信公众号正在失去营销价值
经常有做公关营销的朋友向我询问如何看一个微信公众号的阅读数真假?一般,我会给他列几个指标,比如,阅读数与点赞的比例,原创号阅读数与赞赏、评论数的比例,以及在朋友圈是否看到其他人分享等。
其实,作为一个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我自己深有体会的是2015年春节一过,公众号的打开率、阅读数都大幅下降。这也让我越来越强烈的感觉企业应该降低微信公众号的软文、营销投放。
你已经多久没有打开订阅号了?
各位可以自己打开手机看看订阅号这个栏目里有多少未打开的内容,上方的红色数字代表着未打开的篇数。
我随机在磐石有声社群中向群友要了几张他们的订阅号页面截图,应验了我的判断。即使是逻辑思维、吴晓波频道这样的大热门号码,也都数日未打开了。而其他的订阅号则更不用多说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大量的阅读都在朋友圈进行,我曾给当前微信用户的阅读方式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喂饭式阅读”。这就如同婴儿,不吃会饿,会叫,而吃饭的方式主要是靠别人喂,自己不具备任何的主动获取食物的能力。
这在生物学上叫做“返祖”现象,只是对于阅读和思考这个事情来说,或许并不是好事。
无法辨识真伪的阅读数
营销,希望能做到可量化。让投入产出能够有衡量的依据。但是微信公众号的阅读数是无法知道真假的。
先来看下我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阅读量数据:《小米5发布会是一堂冗长的技术普及课》这篇文章被分享32次,阅读人数1098人,公众号会话打开74%、朋友圈阅读14%。74%已经是非常高的打开率了,因为我的粉丝很多都是真正想要看文章,又与我充分互动的读者。
再来看4月7从公众号会话的人数峰值680人,我的粉丝是20000人,总打开率为3.4%,请记住我的公众号打开率属于很高的原创号。
腾讯曾公布了微信公众号的平均打开率低于2%,所以朋友圈阅读、转发阅读是获得阅读量的关键。这篇《银联根本不是想借Applepay干掉网络支付》的文章有565次分享,所以80%的阅读量来自于朋友圈消息。
一些科技自媒体号,动辄1万多、2万多次的阅读量,按照打开率3%来算应该有10-30万的真实粉丝数加上数百个分享才可以实现。但是科技类自媒体的内容,真的容易有如此多的分享么?特别是那些多是软文和企业新闻稿的公众号。
看看这篇真实阅读21687次的公众号文章《朋友圈发红包看图为何成史上最短命产品?》后台数据是怎样的。因为是大热门新闻,所有人都在关注,笔者在第一时间当晚出稿才有了1212次分享和21687次阅读。
更让人奇怪的是,有如此多的阅读数,自然就应该有大量的留言、赞赏。但是关于这条新闻有些原创号却关闭了与读者互动的渠道。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
再打开万能的淘宝,看看搜索“微信阅读数”,可以看到大量贩卖微信阅读数的淘宝店铺,而销量都十分可观。或许,广大公关经理们看到这里能明白一些什么?
微信公众号已经沦为另一个微博
微信已经不再是一个“长尾经济”可研究的对象,因为“大热门”已经形成,那些名人、明星企业以及早期就以公司形式打造微信公众号的群体已经占据了“大热门”,是微信公众号流量的头部。
这与微博的发展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微博从一个人人平等的平台,变为一个只剩下明星、企业、名人、公知、营销号的平台。微信公众号,正在经历这个过程,而且衰败已经开始。
这意味着这些“长尾”的头部控制着流量分发,决定着营销效果,当然价格也是极高的,让很多企业高攀不起。当然零星的爆炸式新闻事件,还是会诞生,毕竟他们还都属于社交化媒体。
公众号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对于普通原创自媒体人来说,公众号的真正价值在于为你收集真正读者。我一直认为,没有真正读者的作者是可悲的,所以公众号的存在就像一个家,把五湖四海的,属于你的读者拉到你的身边。
所以我建立了“磐石有声”社群,虽然只招募了110多位读者,未再进行第二期招募。但是这110多位读者是我继续写好文章,不敷衍他们的强大后备力量。我一直对外讲,这是一个连接一切的时代,作者与读者建立连接的最好方式就是公众号。但是一定要与留言者互动,要与读者交流,要真诚的对待读者,要对读者负责,这其实是对自己负责。我们用做产品的思路,用服务消费者的思路去对待读者,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才是真正的作者。
当然,那些不希望做一辈子真正作者的人除外。他们不需要读者,他们只需要发发企业新闻稿,刷一刷公众号阅读量,掩耳捂眼,假装自己是“大V”即可数钞票了。
新媒体平台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继今日头条之后,界面新闻、一点资讯以及腾讯的天天快报、搜狐公众平台、网易媒体开放平台以及新浪财经头条、创事记等纷纷上线。
这些媒体平台可以过滤内容不佳的文章,可以将优秀的内容推荐给读者,而且很多平台还为原创作者提供了“补贴”,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以及正要推出补贴的“腾讯天天快报”,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真正的作者提供收入,让他们体面的写文章。
我还记得早在2005-2009年,微博还未盛行的年代,所有的媒体都是支付稿费的,我当时每月也有数千元的稿费收入,比青岛当时的正常工资还要高出2倍。稿费不仅是让作者有收入,更是让作者获得尊重,是一种金钱激励,也是一种价值认可。
版权所有:黑谷软件
转载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正在失去营销价值 为何更亲“企业”
本文版权网址:/zhishi/yingxiao/20161125/198.html
免费试用
专注于汽车服务行业,10年行业经验,专业的汽车维修管理软件服务商